更新时间:2022-03-16 08:59:48作者:佚名
作者 | 赵广立
“28岁,没工作、没对象,只有一张卡,余额:86.23元……没有人比我更‘海废’!”近日,在豆瓣小组“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”中一位“豆友”大方晒帖,让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“海废”。
受疫情及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影响,一些“海归”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称心工作,常常自嘲为“海废”。“前途出国”去年发布的《中国留学白皮书2021》显示,留学生对于求职的期待过于乐观,“对自己定位过高”是三年来最受留学生困扰的求职问题。
这其中,以英国“授课式课程”(TPG)为代表的一年制硕士,由于学制短、学费高(单年),在求职不顺甚至偶被HR质疑含金量的现实面前,成了一些人口中的“一年水硕”。
花费几十万元、留学读一年制硕士还值不值得?我们来听听几位亲历者的故事。
“相比英国,国内太卷”
留英读书期满一年,如茜顺利地完成了在爱丁堡大学的文化人类学硕士学位学业,但她希望留英工作的事情,却迟迟没有眉目。
“流年不利吧。”如茜说,虽然拿到了学位,但毕竟只在英国待了一年,语言环境还有些不熟悉,签证问题也不得不考虑——最终能提供工作签证的企业比较有限。
其实在赴英前,如茜想的还是将来回国发展,但第二学期开学她改了主意,想试试在英国找工作,因为“国内工作压力太大了”。
相比之下英国留学有没有前途,英国“不那么卷”的工作竞争氛围、有最低薪资标准、公费医疗等福利,这些条件打动了如茜。她说,尽管英国的一些地方和行业也会“有点卷”,但相比国内还是更“佛系”。
不过,她也有落差:“英国没我想象得对亚裔和女性那么友好。”
至于能不能找到喜欢的工作,如茜现在还不是特别担心。英国政府最近向留英学生开放了“毕业签证”,申请到毕业签证的留学生可以有两年时间,待在英国找工作或实习,直到拿到工作签证或配偶签证。
“我已不是一年前的自己”
和如茜不同,她的室友淼淼毕业后选择了回国发展。
回国隔离结束后,已经是10月中旬。因选择在老家郑州工作,合适的机会并不多,淼淼扒拉着招聘信息投递简历,但都如石沉大海。
在等待期间,淼淼想去做一点实习和兼职,误打误撞进了一个“作业辅导群”,但工作内容其实是论文代写。
“主要是一些商科专业,以及设计、传播方面的论文。记得有人求一篇3000字文章,但报酬只有几百元。”淼淼说,目睹这一切让她觉得,工作不易。
或许是留学生身份发挥了作用,2021年12月初,淼淼接到了一家民办高校的面试邀约英国留学有没有前途,并顺利通过,入职该校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外语老师。而由于她拿到硕士学位只用了一年,她成了这个学院最年轻的教师。
“出国前就听人谈论过一年硕很‘水’,但我感觉一年里的成长和收获比想象多得多。”淼淼说,留英一年对她助益很大,不仅开了眼界,整个人还变得“通透了”。
淼淼觉得以前自己总是活在家人照看的范围内,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囿于家人引导。留学经历让她变得能独立思考和有自己的想法,“真正感觉自己是一个人”。
“虽然我又回了家,但已不是一年前的自己。”她说。
“含金量下降跟基数增大有关”
2016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毕业的小沈,是如茜和淼淼的师姐。留学经历于她而言,不是为了“镀金”。
“出国留学和大学毕业后找工作、读研、考公务员等一样,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很自然的选择。”从山东大学毕业后,小沈选择了留学读书。一年的留英生涯,让她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异国文化。而一个人在外的生活,也让她逐渐学会了独立。
从英国回来,小沈参加的是社会招聘。“没太感觉有格外的优势,”她告诉记者,她所应聘的单位和岗位算是体制内对口工作,不像那些去外企的同学,留学经历会加分。
在“留学生含金量”话题面前,小沈很坦然。“不是说申请了名牌大学就比国内研究生厉害了,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。”她说,整体上看留学生含金量的确呈现下降趋势,但这与基数增大有关,“并不是说每一个留学生的素质都降了”。
根据教育部披露的公开数据,我国留学人数近10多年里呈现井喷式增长,2019年有70.35万人出国留学,是1999年的数十倍。与此同时,国内本科招生、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大幅增长。
“留学不是薪资如何的直接原因”
如果没有疫情,小威觉得留在英国当个教师也挺好。他在201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(UCL)教育学专业。
但是英国在疫情初期,防疫手段跟国内差别太大了,当地一些人对待疫情的态度也截然相反,宁可泡在酒吧染病,也不愿保持社交距离。
出于安全考虑,小威选择了回国。
小威在出国读研之前,工作是当时尚在“风口”的教培行业。当时他在学而思以及后来的创业公司拿到的薪资已非常可观,但“内心的指引”还是让他奔赴UCL。
他是深思熟虑过的,动因有两个:一是,读国内研究生时间太长;二是,他对“做教育”有很大的热情,但又觉得教培机构并非长久之计。
小威本科就读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他影响很大,“在母校的4年逐渐有了主观能动性,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”。
归国后,小威成了一家双语学校的老师。这份工作比不上公立学校稳定,社会地位也没那么高,甚至他对民办教育的未来也不太清楚,但他觉得真正做教育的人可能需要超脱的心态,更没想赚大钱,因此他对现状“喜欢且坚定”。
小威留英的UCL是英国G5高校(剑桥、牛津、帝国理工学院、伦敦大学学院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)之一,但他也对“一年水硕”耳闻已久。
“留学生含金量是否下降了?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。”小威对记者说,特别是英国,留学生产业是英国经济支柱之一,既然是产业,就必然有水分。但这背后不容忽视的是,不同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,不可一以概之。
“不是说留学回来工作就如何、工资就能如何,留学不是工作、薪资如何的直接原因。”小威认为,自己做到什么份上、得到什么,跟付出多少努力是成正比的。
“4条理由劝退我读一年英硕”
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的培英,先后申请了伦敦大学学院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学专业并拿到offer,但最后都放弃了,转而选了保研本校新闻学专业。
培英说,当时想申请英国的一年制硕士,其实是有两个比较实际的考量:“一是当时没有明确走学术道路的想法,从投入产出比来看,较为节省时间成本;二是想通过出国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,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独立能力。”
但在拿到offer之后,她还是打了退堂鼓。
大四实习时,培英发现,实习的这家事业单位对一年制硕士的认同度不高;同时,身边申请英硕的越来越多,觉得“很有可能走上就业内卷道路”;从就业导向看,她还担心,留学回来可能难以跟上国内的就业节奏,机会成本太大。
除开上面3条,培英还有自身的一点原因,社会学专业偏向理论化,而她想从事偏实务方面的专业。
出于这些担忧,培英将offer延期了一年,想先在国内读一下再做决定。但人算不如天算,2020年新冠疫情汹涌而至,她就果断选择读完国内的研究生。
“想得到什么要靠努力争取”
受国家“双减”政策影响,目前待业在京的木一觉得,当下刚好是个出去历练的好时机,而英国的一年制硕士或许就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木一2017年毕业于东华大学。非北京户口、年纪还轻、国内太“卷”、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竞争力,这些都推动着木一制定起了去英国的计划。
英国的硕士其实分两种,授课式和研究式,授课式一般是1~1.5年,包括课堂讲授、专题讨论、考试及连续性评估;研究式则以未来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,一般为2~3年。一年制硕士虽然学制短,但相对注重效率和实用性。木一正是看中它这一点,希望尽早再次步入工作阶段。
由于本科读偏理工科专业与现在从事的事业不对口,木一选择留学,也是希望能够系统学习一下专业知识。
但她也告诉记者,她很清楚如果留英一年能够成行,并不意味着什么“实现梦想”。
“选择去英国,也挺想去体验一下不同的文化和气氛,当做人生一段经历。至于得到什么样的回报,并不觉得就此‘走上人生巅峰’,只是觉得工作过几年之后再去学习,可能会更珍惜学习机会。”木一说:“想得到什么,要靠努力争取。”
(应采访对象要求,本文人物均为化名)